下了飛機,父親找了一部空軍單位3/4噸的道奇車,把我們全家拉到中華路峨嵋街口。
《韓聯社》報導指出,不少北韓駐外使館會利用外交官豁免權,以走私等非法交易籌措駐外公館的運營費用,因北韓當局並不資助駐外機構,外交官們必須自籌經費,甚至將盈餘匯回國內。因此那些對北韓外交突破、經貿往來沒有太多實質好處的,或者開設外館比較多開支的國家(如西班牙),就會收起來。
前北韓駐科威特大使、後逃至南韓的柳賢宇認為,根據互惠的外交原則,北韓不太可能關閉在平壤設有大使館的國家的大使,但會關閉對當前或未來沒有好處的使館,如西班牙目前對北韓來說,「沒有任何政治或經濟實際用途」。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告訴《關鍵評論網》,北韓大使館通常有兩方面的任務,一面是外交工作,另一面則是「非市場交易」的經濟行為,以換取更多外匯。北韓近期接連關閉在全球的外交機構,包括駐安哥拉、烏干達、香港與西班牙等使館與領事館,預計這波將關閉多達12個駐外機構。北韓經濟的困境,也讓其難與傳統盟國維持最低限度的外交關係。Why is North Korea suddenly closing so many of its embassies? 1/7🧵 Unilateral closures of embassies in Angola, HK, Spain and Uganda - plus reports of 12+ more - marks a pivotal moment: 25%+ of 🇰🇵 embassies will close worldwide.https://t.co/g778bmjErAhttps://t.co/g778bmjErA — Chad OCarroll (@chadocl) November 1, 2023 負責處理南北韓事務的首爾統一部也表示,由於國際社會加強制裁,北韓的外匯收入陷入困境,難再維持使館。
安哥拉向北韓輸出勞工,北韓則向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出口巨型社會主義風格的雕像,兩國也維持軍事合作。烏干達現任總統穆塞韋尼(Yoweri Museveni)幾十年來也一直與北韓保持著密切關係。Photo Credit: 翻攝自錫蘭YouTube頻道 台灣媒體欠缺明顯的「市場區隔」,深度報導受眾太小 請問在英國有沒有跟台灣主流媒體更接近的新聞媒體?當然有。
確實在解嚴前後的台灣也有類似的現象,有許多政治或社會科學專業人才投入記者這行。然而,在海外記者幾乎是名望和社會地位僅次於律師的文科職業出路之一,還有許多人為實現理念放棄了律師、金融業或生物學家去當記者,並運用自己過往所學在媒體報導上,同時也有許多記者(尤其是政治線記者)後來走上從政之路。除了官方的《公視》以外,也有許多擁有高品質、提供深度報導的非官方媒體,諸如《報導者》、《環境資訊中心》、《上下游新聞》、《公民行動影音資料庫》和《焦點事件》等等。然而,筆者認為較大的問題是,錫蘭就曾拿英國《BBC》跟台灣的《三立》進行比較,同時也不乏看到許多民眾拿日本《NHK》跟台灣商業媒體進行比較,無視《BBC》跟《NHK》性質更接近於台灣《公視》的事實
沒想到,對方竟然來了5桌人,花了他一大筆錢,大家都好奇地打量著這位來自台灣的「國民黨老兵」。回顧起那段烽火歲月,他記得的並不是壯志豪情,而是血腥與殘酷。
出生在遼寧安東(現丹東市)的他,本沒有當兵的打算,但是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,他便被解放軍抓了壯丁,成為「志願軍」戰士,渡過鴨綠江,來到了朝鮮。」他身上依然還留著在戰俘營裡刺的字——左手腕「效忠蔣總統」,右手腕「反共抗俄」,歷經歲月洗禮,仍然清晰可見。當時軍中很多像他這樣的被「亂抓」過來的補充兵,由於經驗不足,戰死者不少,還有不少因為天氣惡劣、營養不足而病死累死。」在説完這番令人不解的話之後,他又忿忿不平地表示,自己根本就沒有打算過要來台灣,「台灣就是一個島,來台灣做什麼?」但是,在戰俘營的時候,他卻被迫在身上刺了字。
後來中國官方的宣傳把美軍形容為「紙老虎」,但是那鳳武誠實地説,戰爭就是比武器,當時美軍用了汽油彈,飛機成天在頭上盤旋,炸彈一來,整個山頭就光了,根本無法打,而志願軍這邊則嚴重缺彈藥。這種憤怒跟隨了他一輩子,至今被問到那段經歷,他依然難以釋懷。回想起那次探親經歷,他笑著説自己好像被「宰」了,他對妹妹説,為了表示禮貌,想請她的公公婆婆吃頓飯。但是,當被問到他是否知道當時那些選擇回中國的戰俘後來怎麼樣了,他略有猶豫,卻仍強辯説:「共產黨殺他們了嗎?也沒有嘛。
他説,母親是個偉大的女人,一定要見到他才肯走。9月28日,中國上映了一部陳凱歌導演的「抗美援朝」主題電影《志願軍:雄兵出擊》,紀念的是「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週年」——儘管這場戰爭的勝負至今沒有定論,但是在眼下的中美新冷戰中,「抗美援朝的勝利」成了中國為數不多的民族主義靈藥,以從《長津湖》的大熱開始,這個影視主題一直受到官方的推波助瀾。
當年戰爭後期,影響停戰協定最大的障礙,就是美軍戰俘營裡2萬多名中國戰俘的去向。92歲的他來自山東廣饒,被俘的細節他不願多講,只是氣憤地説:「因為美帝國主義很壞,對我們使用細菌戰,一到了晚上就什麼都看不見,只能被抓。
來台灣伙食不僅有飯菜,還有牛肉罐頭。然而另一位反共義士葉樹華,卻和他截然不同。回中國的戰俘遭到了嚴密的審查和迫害,而那1.4萬名來台的前「志願軍」,成了身上刻著「反共抗俄」等紋身的「反共義士」,從軍或者工作,最後成為榮譽國民,他們的事蹟成為台灣這個「自由中國打敗共產政權」的象徵。他最後一次負責運送彈藥,好不容易送到的時候,全連已經被全殲了,他只能束手就擒。最終,約有1.4萬名戰俘自願選擇了去台灣,6000多名選擇回中國。兩岸開放探親後,他回去了四次,第三次的時候,母親去世。
」他對共產黨執政下的中國心存好感,認為即使台灣被統一,也無可厚非。如今,當年的反共義士們已經凋零殆盡,全台灣最大的現存反共義士安養機構台北榮民之家僅剩28位倖存者,他們真的像大部分台灣人以為的那樣,是認識到中共真面目、選擇投奔自由的義士嗎?他們真的就是一曲慷慨的反共壯歌嗎?前幾天,我去台北榮民之家採訪了兩位近百歲的反共義士,發現他們的境遇比我們想像的複雜很多。
Photo Credit: GettyImages 韓戰發生於1950-1953年間,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0月參戰。在父親92歲過世前,他每年都會寄錢回家。
他是真正自願上戰場的志願軍,以保家衛國為榮,至今滿口都是打倒「日本鬼子」,打倒「美帝國主義」,對自己「反共義士」都身分更是充滿了恥辱感。為此,蔣介石政權直接從被美國放棄的邊緣活了過來,從此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。
在榮民之家,他的聲望也很高,屢次被評為模範榮民。他性格隨和,喜歡笑,雖然孤身一人,但是對現在在榮民之家的生活很滿意,彷彿一切都在他當初選擇來台灣時的預期之中。文:上官亂 今年是朝鮮戰爭停火70週年。他認為自己的一生都被否定了,他一心追隨八路軍和共產黨,卻被迫「反共」,他痛恨「日本鬼子」和「美帝國主義」,沒想到現在台灣卻是這兩個國家的堅定盟友。
1988年開放老兵回鄉探親之後,他也回到了中國的老家,見到了父親和同父異母的妹妹們。他記得,在赴朝鮮半島參戰前,在中國的從軍伙食很差。
他對這些刺青從來沒牴觸過,雖然不是自願參加「志願軍」,卻是真正自願選擇了台灣。「蔣介石派了2000多個特務來到戰俘營,強迫我們刺字,丟人吶,」他不停地説「丟人吶」,被刺字之後,當然也沒臉回中國了,只能選擇來台灣,成了一個被「自願反共」的反共義士。
上火車前,只有炒麵,炒米,軍營裡只有半碗飯沒有菜。被問及當時為什麼選擇來台灣,他不好意思地笑笑:「投奔自由嘛。
父親去世之後,他再也沒有計劃回中國了。葉老先生來台後,先在台灣成家,軍中退伍後,又在台北開了幾十年的計程車,直到小孩長大成人後, 他搬到了「台北榮民之家」生活至今。反共義士的兩個極端:「被志願軍」與「被反共」者,態度大不同 今年98歲的滿族人那鳳武老先生,很接近大家印象中的「反共義士」。國民黨投誠的那麼多,共產黨也沒有殺嘛。
後來,他雖然用雷射技術把那些「侮辱」了他半生的紋身全部去掉了,但心裡的不平卻與日具增最終,約有1.4萬名戰俘自願選擇了去台灣,6000多名選擇回中國。
兩岸開放探親後,他回去了四次,第三次的時候,母親去世。「蔣介石派了2000多個特務來到戰俘營,強迫我們刺字,丟人吶,」他不停地説「丟人吶」,被刺字之後,當然也沒臉回中國了,只能選擇來台灣,成了一個被「自願反共」的反共義士。
當年戰爭後期,影響停戰協定最大的障礙,就是美軍戰俘營裡2萬多名中國戰俘的去向。國民黨投誠的那麼多,共產黨也沒有殺嘛。